Ⅰ.知识梳理
一、要点提纲:
1.音调
(1)儿童的声音通常比成人的高,女生的声音通常比男生的高,声音的高低就是音调。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
注意区分:物理学中,用声音的“高”“低”表示音调,即声源振动的快慢。而响度一般用声音的大小或强弱来表示。
频率: 把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用f表示。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选择:发声体的振动越快,声音的频率就越(高、低),音调就越(高、低)。
音调与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物体越长、越粗、越松,音调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举例:笛子发出的声音。
(2)超声与次声
人耳朵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20000赫兹。
把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称为次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2.音色
每个人的声音都不同,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音符的声音也不同。由此引入了声音的第三个特征——音色。
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音色是区别不同发声体的重要依据。
各种乐器发出声音并不是单一的频率,而是由不同的频率和振幅组成。这种不同的声音的频率组合情况不同,导致声音的音色就不同。观察课本P22的图1-2-9,不同的乐器的波形是不同的,音色也不同。
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都能影响音色。
3.乐音、噪音
(1)知识点:
|
效果 |
区别 |
举例 |
乐音 |
悠扬、悦耳,令人心旷神怡 |
振动波形是有规律的 |
乐器演奏的声音、歌曲声 |
噪音 |
刺耳、难听,令人心烦意乱 |
振动波形是杂乱、无规律的 |
电锯声、机器声 |
(2)噪声的危害
①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②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③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④噪声的控制
控制途径
练习 在马路两旁装上隔离挡板,在马路两旁种植树木,都具有 的作用。试解释原因。
章节梳理
Ⅱ.例题解析
【例1】如图所示,向暖水瓶中灌开水时,有经验的人通过声音就知道水是否快满了.自己实际灌一次开水,再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答案】声音的音调与物体结构有关。水快满时,瓶内空气柱变短,空气柱振动发出的声音音调变高。
【例2】妈妈买瓷碗时常把两只瓷碗轻轻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她判断瓷碗好坏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音量
【答案】C
【例3】 以下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
A.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
B.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
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没有隔音板墙
【答案】C
拓展与延伸
【例4】为了探究声音的音调与物体振动的情况有什么关系,某同学找来四个相同的玻璃瓶,往玻璃瓶里装不同高度的水,并做了仔细的探究,如下图所示。
步骤1:当他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时,听到四个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有高有低。请你按音调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瓶子。
【答案】吹气时,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瓶内的空气振动产生的。物体的长度越长,音调越低,故音调由低到高的顺序:丙、乙、甲、丁。
步骤2:当他用金属汤勺敲击玻璃瓶时,听到四个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也有高有低,请你按音调由低到高的顺序再排列瓶子。
【答案】敲击玻璃瓶时,瓶子发出声音是由于瓶子和瓶内的水振动产生的。音调由低到高的顺序:丁、甲、乙、丙。
【例5】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探究塑料片振动发声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活动1:如图1-5所示,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
活动2:如图1-6所示,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一次。
(1) 比较你在探究活动1中听到的两次声音,分析音调的高低与划得快慢有什么关系。
(2) 比较你在探究活动2中听到的两次声音,分析音调的高低与梳齿疏密有什么关系?
(3) 通过探究,你可以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用薄塑料片划同一个梳子的梳齿,划得越快,音调越高;
(2)用薄塑料片以同样的速度划不同梳子的梳齿,梳齿越密,音调越高;
(3)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声的音调越高。
Ⅲ.课堂检测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频率要低一些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答案】D
2.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原因是( )
A.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B.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
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
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
【答案】A
3.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C.“高声大叫”中的“高”实际是指响度大
D.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B
4.有一种电子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子牙刷,正确的说法是( )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答案】D
5.一位同学晚上在家里看电视,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他应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
A.用棉被把电视机捂住 B.把音量开关关上,不让电视机发生声音
C.插上耳机,自己用耳机听 D.让家人把耳朵塞住
【答案】C
6.以下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高架道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答案】C
7.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C.敲锣时用力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答案】C
8.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翅5~6次,蜜蜂每秒振翅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后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
A.能感到蝴蝶从你身后飞过 B.能感到蜜蜂从你身后飞过
C.都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 D.都不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
【答案】B
9.下图中小明同学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他研究的是( )
A.音色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B.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C.音调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D.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答案】B
10.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纸屑跳得约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的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越响纸盆振幅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2) 。
【答案】振动;物体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11.噪声是当今社会的四大污染之一,人们用_______来划分噪声的等级。成语“震耳欲聋”从物理学角度看是形容声音的________大。
【答案】分贝,响度。
Ⅳ.课后练习
1.小华在学习了“声音是什么”后,总结出以下四点,你认为其中错误的是( )
A.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小于340m/s D.声具有能量
【答案】C
2.小明在观看学校管乐队排练时,听到钢琴和胡琴都发出C调的“1”,小明能区分开是钢琴还是胡琴的声音,这是依据( )
A.它们的声音的高低不同 B.它们的音调不同
C.它们的响度不同 D.它们的音色不同
【答案】D
3.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 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不是噪声
C.与环境需要不相符合的声音都是噪声 D.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答案】C
4.医用的B超机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但人耳听不到它的声音,这是因为( )
A.声音的响度太大 B.声音的音调太低
C.声音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D.声音的频率太高,人不能觉察到
【答案】D
5.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高速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两侧立有一定高度的隔声板,这种减弱噪声的措施属于( )
A.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B
6.夏天人们在购买西瓜时,有经验的人总是把西瓜拿在手中拍一拍,根据声音判断西瓜的成熟情况。这种选瓜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 .响度不同 B .音调不同 C .音色不同 D .回声大小不同
【答案】C
7.在下面几幅交通标志牌中,能明显表示用于环境保护的是:
【答案】C
8.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下列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 )
A.验钞机 B.微波炉 C.电视遥控器 D.潜艇上的声呐系统
【答案】D
9.在物理学里对声音特征的描述有音调、响度、音色等物理量,请在下列各小题中选填相应的物理量:
“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 ;“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 ;“脆如银铃”说明声音的 。
【答案】响度;音色;音调
10.在狭窄的空间燃放鞭炮比在野外燃放鞭炮时的响度明显大,这是因为在狭小空间声波经过多次________造成的。
【答案】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