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2)1895年,孙中山联络陆皓东发动广州起义,结果失败,孙中山断发改装,流亡海外。
二、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日本东京
(1)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民生主义:改革土地制度)
(2)机关刊物:《民报》
(3)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意义: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发展。
三、三民主义
(1)创立者:孙中山
(2)三民主义内容:民族(前提)、民权(核心)、民生(发展)
(3)意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第9课 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澧起义:刘道一、蔡绍南;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安庆起义时间:徐锡麟,秋瑾
3、广西起义:孙中山、黄兴
4、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赵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意义:起义虽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的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答:①终结封建帝制;②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制;③引发社会生活巨变。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
措施:改用公历;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中华民国纪年法:1911年+民国?年=公元?年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过程:
①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年的统治结束。
②2月13日,孙中山辞职。
③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④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⑤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1)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选举等自由和权力;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司法独立。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四、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成功:
(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
(2)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
(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二次革命:孙中山、黄兴
1、导火索:宋教仁遇刺案。
2、结果: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失败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孙中山、黄兴流亡日本。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7项准备工作)
失败原因: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帝国主义国家由支持到反对袁世凯众叛亲离。
三、护国战争:
爆发: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四、军阀割据
局面:
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盘踞东北。其他如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
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对外: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危害: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到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1915年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1、北洋政府统治下政局混乱,社会动荡
2、“尊孔复古”逆流;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传播3.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反思后深刻的认识到,必须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
3、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抨击旧道德,旧文化。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狂人日记》
2、提倡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陈独秀“德先生”“赛先生”
3、进行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意义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③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④性质: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局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第13课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十月革命的影响
2、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时间:1919.5.4
4、地点:北京
5、主力:学生
6、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斗争方式:罢课、游行示威、集会演讲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陈独秀《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的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1、主力: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
2、中心: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
2、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3、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地位)
四、五四精神
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和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其精神真谛。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
一、中国共产党诞生
1、条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时间 |
1921.7 |
地点 |
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
代表 |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
主要内容 |
①通过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
③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
|
④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 |
|
标志 |
中国共产党诞生——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②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③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新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
二、中共二大
1、时间:1922.7
2、地点:上海
3、内容: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建设共产主义
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4、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工人运动。从1922年初到1923年2月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共举行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
2、顶峰——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时间:1923年2月口号: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结果:被帝国主义和军阀吴佩孚镇压(“二七惨案”、林祥谦英勇就义)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3、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
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